从小猫补光灯看独立开发:十五分钟与拒绝自嗨

安迪·沃霍尔

每个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钟

小猫补光灯的爆火,已经在我所在的开发者群里掀起了长久的讨论。我也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但碍于我最近在赶新App的内测版本,所以今天内测发版之后,就来写一写。

对于不了解小猫补光灯的读者,这里是原作者对整个App开发和运营的复盘,可以先补充一下背景知识:
https://mp.weixin.qq.com/s/OjrbaIcMvJJNY-IA1G6cDQ

那么开始进入正题。首先来说,作为一个马上要迈入10年大关但完全没有作品火过的iOS独立开发者,说不酸那是不可能的,但酸过之后,我也愿意承认,这件事给我带来的启发是要大于嫉妒的。

今年以来,我不止一次见识到了流量对于独立开发的影响。从最开始的胃之书,到勇敢牛牛和牛牛挤奶,再到现在的小猫补光灯。这三个作品不止有流量很高一个共同点,另一个更重要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准确的发掘了用户的需求。这一点在除了胃之书外的后两者身上更加明显。如果说胃之书还是依靠着AI进步来实现的对旧有需求的升级改造这样的常规进化,那么牛牛和补光灯几乎就会让很多颇有经验的独立开发者感到惊讶,我想他们会和我是一样的第一反应:啊,这个需求也能/用做么?

然而这其实就是很多现在的独立开发者的局限性了。这份局限性有自身的经验,也有苹果审核驯化影响的结果。我上面提到这两个App时,分别用了“能”和“用”这两个字。对于牛牛来说,大家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这不违规么?对于补光灯来说,则会想这个也太简单了,不会被4.2/4.3么?(简单解释下苹果审核的4.2和4.3条,分别是应用过于简单和同类应用过多)然而实际的结果就是这两个App不仅发了出来,而且因为精准拿捏了用户需求,叠加上流量的影响,直接一飞冲天了。

雷军说过:风口之上,猪也能飞起来。

但这里隐藏了两个重要的节点,一是找准风口,二是敢往下跳。在补光灯的作者的复盘中也提到了,很多人会认为他买量,或者靠资源置换才让补光灯火起来以及冲榜的。但我会更倾向这一切都是流量加成下的马太效应,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是小红书/B站的科技板块编辑,有一个现成的火爆话题,为什么不用呢?当然了中肯的说,如果要我说谁在补光灯的爆火中居功至伟,我会把这个奖项颁给作者的女朋友,如果没有她,陈云飞只会是一个用AI做了个屏幕手电筒的App的AI布道者,而不会是现在这个做出了小猫补光灯的AI独立开发者了。

所以以上的所有论述其实就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找准需求,对于独立开发者来说,才是最关键的。

我见过有太多的独立开发者(包括我自己),会为了一个需求而感到自嗨,上线之前觉得肯定要火,上线之后发现下载个位数。而在独立开发者群里在聊为什么设计、产品、运营在掌握了AI编程能力之后都能对程序员进行降维打击时,大家可能会觉得设计能设计出好看的界面(美也是一种需求),运营可以找到流量,但产品不也就和程序员一样靠想法取胜么?这时候一位大佬的发言就很一针见血:产品在选品环节没那么自嗨,可以少走弯路。

当然也不是说就要一棒子敲死所有的程序员出身的独立开发者,程序员出身又大放光彩的大有人在。但对于更多仍挣扎于茫茫App海洋中艰难游泳的独立开发来说,希望我们每遇到一个新的需求,多想个一两层,稍微做做调研。不要觉得搜不到竞品就是发现了新大陆,AppStore中已经有了几百万个App,和你有同样想法的人,很难不会找出另一个。只有找准了需求,才有可能遇到属于自己的“成名十五分钟”。

最后,请允许我以一句稍显悲观的话做出总结,但这句话也可能会让陈云飞不至于对我把最佳贡献奖颁给他的女友这个行为那么愤怒:

每个人都可能成名十五分钟,但有的人,也许天生的就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甚至更长。